我國銅工業存在產能過剩、比較優勢下降、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上限等結構性矛盾,行業發展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業分會跟蹤分析,2013年銅冶煉生產成本較2001上升了116%(包括人工費、制造費、能源動力,不含原材料成本變化)。
SMM網訊:我國銅工業存在產能過剩、比較優勢下降、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上限等結構性矛盾,行業發展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準確把握并積極應對新常態下銅工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加快推進銅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和轉型升級,是我國銅行業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行業存在的問題
1.消費中低速增長是必然
2010年精煉銅的消費較2005年增長了89%,“十一五”期間是一個消費增長的高峰期。進入“十二五”消費的增速呈現了放緩的趨勢,預計消費量累計增長幅度下降到35%。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世界銅消費量由2000年的1518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2102萬噸,凈增了584萬噸。但同期,我國銅的表觀消費量則由193萬噸,增加到975萬噸,凈增了782萬噸,超過了全球的凈增量。在過去十幾年里,世界銅消費的增長,是靠中國拉動的。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以及低端制造業逐步向外轉移和技術進步產生的用量減少等,都會影響市場對銅的需求,消費增幅持續放緩將成為常態。
2.產能過剩長期存在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銅價上漲、我國對銅需求快速增長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驅動下,冶煉和加工投資大幅增加,產業規??焖贁U張。預計到2015年我國銅冶煉產能將達到1100萬噸、加工產能可能達到1700萬噸以上,產能已處于過剩態勢。目前受市場疲軟的影響,中小銅加工企業開工率明顯不足,已經出現停產和倒閉的情況。訂單已呈向大型企業轉移的趨勢,加工行業因產能過剩引發的洗牌正在進行。而化解產能過剩并非一朝之功,銅冶煉和加工產業產能過剩將長期存在。
3.生產成本剛性增長和環保壓力持續增加
原輔材料、能源價格特別是勞動力、財務費用等不斷上升,以及日益增加的環保治理投入,我國銅產業過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相對比較競爭優勢已不復存在。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業分會跟蹤分析,2013年銅冶煉生產成本較2001上升了116%(包括人工費、制造費、能源動力,不含原材料成本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連續頒布了多項與有色金屬產業相關的環保政策,其中,2013年2月工信部頒布的《關于有色金屬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規定,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10%;同月環境保護部頒布了《關于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規定特定地區,硫排放限值為100mg/m3。2013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12月環保部發布了《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國標25467~2010)》,2014年5月工信部頒布的《銅冶煉行業規范條件(2013)》都對冶煉企業環保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當前呈現的新特點
1.世界經濟緩慢回暖,增長驅動力發生變化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正由2009~2013年的新興經濟體主導向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和地區共同推動轉變。世界經濟在分化中緩慢復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5年世界經濟有望增長3.8%,快于2014年3.3%的增速。美國經濟增長較快,消費、投資、出口、就業、房地產形勢不同程度地出現好轉,貨幣政策將由寬松逐步走向常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增長疲軟,還會加大批量寬松貨幣政策實施力度。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經濟走勢將繼續分化。
2.海外投資風險加大
除文化、宗教、民族沖突頻發,加大走出去的風險外,近一兩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資源民族主義傾向抬頭。2014年1月印尼禁止原礦出口,9月菲律賓下院批準了一項禁止未經加工礦石出口的議案。雖然該項議案從提出修改到實施,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但是可以看出,一些具有資源優勢的發展中國家通過限制初級原料的出口來提高本國的基礎工業建設,發展本國經濟是近兩年的新動向和新趨勢,因此企業要有清醒認識和充分準備。
3.影響銅價因素日益增多和復雜
當前影響銅價格波動的因素正在增多。包括美國的貨幣政策、美元走勢、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原料供應的新變化,甚至一些金融事件都會影響到銅價波動。如2014年國內首例債券違約、青島港重復質押融資事件等就對銅融資和銅價產生了較大影響。
4.匯率變動不確定性增加
近兩年融資銅規模保持增長,主要原因是存在套利空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單邊上漲和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利差)。但隨著銀行逐步加強對“融資銅”的管理,已大幅壓縮融資銅業務的套利空間。加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單邊升值轉入雙向波動,均使得融資的風險加大。據海關統計顯示,自2014年6月之后,我國進口銅貿易方式中,轉口貿易大幅減少,而一般貿易占比在提升,說明融資銅進口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同時從進口總量來看,2014年7~8月進口精煉銅數量已經回落至25萬噸以下,9月以后雖有所反彈但與上半年相比仍有差距。
轉型升級的方向
1.國內礦業整合勢在必行
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度不高是制約我國礦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中國銅礦山約有900家,其中設計規模達到3000萬噸/年的僅1家,設計開采規模達到1000萬噸/年的有2家,設計規模達到100萬噸/年的31家,其余均在100萬噸/年以下。中小礦山多,不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對生態文明建設壓力大。而云南錫業集團公司近幾年開展的“區域礦山”建設的新模式值得借鑒。云南錫業集團公司2004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資源危機單位以來,為有效地整合區域資源,實現轉型升級,累計投資近20億元,將600平方公里轄區內的228個小礦點,整合簡約為5個,成功地整合了區域資源,實現了礦區集約化、規?;?、數字化開采,探索出了“區域礦山”建設的新模式。
2.控制銅冶煉和加工的產能增長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電解銅和銅材的產銷大國,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不斷深入,技術進步使節約和替代使用步伐加快,我國銅消費增速下降和產能快速增長的矛盾將日益突出。目前國內銅精煉能力已經超過精煉銅消費量,產能成過剩態勢,但仍有較多的擬建和在建(含擴產改造)項目。單從資源角度看,銅的資源開發潛力遠比鋁土礦、鉛鋅礦差,因此要有效控制銅冶煉產能過快增長,嚴防中國銅冶煉工業步電解鋁工業的后塵。加工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有著力發展當地經濟的需要和冶煉企業向下游延伸的需求,近幾年銅加工投資增長很快,其主要集中在銅線桿和銅板帶領域。銅加工材多數品種也已經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因此“十三五”期間控制銅冶煉和加工產能的增長是結構調整的關鍵。
3.培育具有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大型跨國公司
隨著中國銅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國際化市場競爭,中國銅企業正逐步完成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學習技術”到“技術輸出”、從“實體收購”到“資本市場運作”的蛻變。銅業冶煉技術方面,我國自主研發的氧氣底吹熔煉工藝得到成功應用,通過技術創新的強化,璇浮熔煉工藝已經實現了技術輸出。加工材方面,我國銅管產業技術裝備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并引領著銅管業裝備技術的發展方向,是主要出口品種。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國際合作,境外開發方面的步伐加快,合作方式也逐步多樣化,既有通過競標直接收購獲得資源,也有融資合作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二級市場間接收購。繼2013年12月11日,中國海外最大的銅礦項目——中鋁秘魯特羅莫克銅礦正式投產之后,2014年7月由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所屬五礦資源有限公司牽頭組成的聯合體正式接手秘魯邦巴斯特大銅礦。該項目的最終交割支付金額為70.05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海外最大的銅礦收購。中國銅企業正在從單一的生產企業逐步轉變為具有一定國際化運作能力的綜合性企業。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離全球一些知名的資源型企業尚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缺少國際化運作的專業人才、缺乏全球資本運作經驗、對市場的判斷力和控制力弱等方面。因此,必須加強和注重這些方面的能力建設,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形成1~2家世界級的跨國公司